风口财经记者 董婉婉
自2022年以来,在消费升级拉动、冷链物流技术提升、资本下场助力三大因素驱动下,预制菜成了行业“新宠”。
行业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,预计2026年达到万亿元规模。预制菜产业已成为当前消费经济最热门的新兴赛道,也成为各省市产业布局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。我国广东、山东、河南、福建等多个省份,青岛、潍坊、重庆等多个城市纷纷“出招”,鼓励预制菜产业集聚发展,支持预制菜产业基地加快建设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排行榜,重庆市梁平区、厦门市同安区、潍坊市诸城市、新乡市原阳县、临沂市兰陵县、潍坊市寿光市、福州市马尾区、烟台市莱阳市、佛山市顺德区、肇庆市高要区上榜。
新风口之下,预制菜作为贯通一二三产的新兴产业,不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,也提高了农产品加工增值。各地政府也争相发力,从政策、资金等方面扶持相关产业,发力预制菜,各地市找对赛道了吗?四地上榜的农业大省山东,能否借预制菜东风更上层楼?
潍坊两地上榜,冲击“预制菜产业第一城”
榜单显示,山东预制菜产业基地最多达4个,福建省、广东省各有2个基地入围,河南、重庆两地各有一个基地入围。
从分布区域来看,东部地区、中部地区、西部地区、东北地区入围基地数量占比分别为80%、10%、10%和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从2021年GDP规模来看,70%基地GDP规模超过500亿元。其中,顺德区超过1000亿元,寿光市、诸城市、同安区、马尾区、梁平区、高要区六地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,莱阳市、兰陵县、原阳县三地在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。
预制菜的优势发展有望为各地市冲击新的经济目标提供助力。
以上榜诸城和寿光两个市区的潍坊市为例,2022年潍坊以9.7%的增速、1138亿元的增量,连跨两级台阶,GDP突破7000亿元,在全国内地城市的排名上升四名至第35位。而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是潍坊“两大主业”——围绕农业来看,2021年,潍坊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3.5亿元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516.4亿元、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32.3亿元,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。
在此之前,潍坊市发布《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2—2024年)》。根据《三年计划》,潍坊将立足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比较优势,抢抓预制菜市场黄金机遇期,力争到2024年,质量效益好、规模总量大、产品结构优、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预制菜产业体系初步建立,全市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达3000家左右,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。
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,寿光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,年产量450万吨;连续16年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诸城,每年生猪出栏超110万头,屠宰生猪300万头。去年,其肉鸡出栏7500万只,屠宰近2亿只。
寿光和诸城,堪称潍坊预制菜发展的两翼。不仅为预制菜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原料,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为预制菜工艺提供支撑。
比如,诸城的惠发食品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火锅食材供应商之一,同时还是海底捞、西贝等著名餐饮品牌的供货商。据了解,“十四五”期间,诸城和寿光均已锁定500亿级的预制菜产业集群。
除了上游原料供应链,预制菜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仓储和冷链。目前潍坊冷链企业已经达到176家,相当于2017年的三倍。其中,诸城和寿光分别从8家、6家增长至45家、12家。供应链的强劲支撑,将为潍坊打造“预制菜产业第一城”提供最有力的支撑。
竞逐“预制菜”赛道,山东榜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
中国农业看山东。山东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,既是农业大省,也是农产品加工大省,发展预制菜产业优势得天独厚。
山东发力预制菜的背后成绩是斐然的。榜单显示,山东潍坊市诸城市、临沂市兰陵县、潍坊市寿光市、烟台市莱阳市四地上榜,数量位居全国第一。
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《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各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排行榜》显示,广东、山东、上海位列前三。
目前预制菜产业发展在山东已呈现多点开花的竞相迸发态势。青岛、潍坊、烟台、临沂、德州、淄博、威海等山东预制菜产业“雁阵型”产业集群已现雏形。数据显示,山东共有预制菜企业4000多家,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一,遥遥领先其他省份。
与此同时,山东还拥有25家预制菜上市企业,同样位居全国首位。在全国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的10座城市中,山东就有四城入围,包括潍坊、临沂、青岛及烟台,潍坊更是排名全国第一;上市企业数量方面,烟台6家、青岛5家、潍坊4家,同样位居全国前列。
过去一年,山东一直在积极部署预制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预制菜发展。而从预制菜产业的实际发展来看,山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。
从省级层面来看,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多次提出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。2022年11月16日,山东发布《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,全省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万家、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万亿元。
站在新台阶,今年山东省“两会”期间,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2023年启动预制菜“十百千”培育行动,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高地。
除此之外,2022年2月山东省成立的预制菜产业联盟,也是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组织。
在全省标准的大框架下,2022年以来,山东各地市也密集出台了适于自身发展的预制菜支持、规范政策。
2022年11月17日,青岛市政府发布《青岛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2-2024年)》。根据方案,青岛计划利用三年时间,全市规模以上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达到100家,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,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。
2022年8月底,淄博市临淄区预制食品产业园项目(一期)开工,项目全部建成后,将成为江北最大的预制菜调味料包生产基地,实现产值50亿元。
不止于此,总投资100亿元的中日韩高端预制菜食品产业园已签约落户潍坊安丘市,成为该市2022年首个签约落地的百亿级大项目;而投资50亿建设的潍坊峡山区预制菜科创产业园也已经开建;2022年7月10.7亿元的济宁市任城区山东预制菜中盛智慧供应链项目已经开建……
多个预制菜产业基地加紧“打造预制菜之都”
“预制菜描绘了一个广阔前景,即未来人们不但要吃得安全、美味,还要健康长寿,让营养需求定量化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吴清平如此描绘预制菜的趋势。
回顾整个2022年,在消费赛道遇冷的背景下,预制菜一枝独秀。
据风口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,全年共有25起预制菜相关投融资事件,不乏亿元级别高额融资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连续10年上涨,截至2022年底,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6.4万家。
风口财经记者统计发现,全国31个省份均有预制菜企业布局,其中山东、河南和河北企业数量均超过2000家,排在第一方阵;江苏、福建、安徽、广东和辽宁企业数量在1000~2000家之间,排在全国第4至8位;湖北、浙江紧随其后,与前述省份一同构成前十阵营。
除了专注预制菜的企业,还有上游农副产品原料企业、速冻企业、生鲜电商、连锁餐企加码押注,格力、顺丰、农夫山泉、碧桂园跨界入场。
当然,预制菜的火爆不仅引得相关企业入局,广东、山东、河南、福建、云南等地政府也躬身入局,将目光锁定在预制菜这片新蓝海,出台针对性政策。光是争夺预制菜之都名号的地区,就为数不少。
根据风口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,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,山东、广东、辽宁、重庆、湖北等省内多个城市都喊出了“打造预制菜之都”的口号。
其中,预制菜产业基地榜单第一位的重庆梁平提出以川菜为主攻方向,打造“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”。
2022年年初,榜单第十位的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(高要)预制菜产业园,搭建大湾区预制菜科研平台,加快广东预制菜产业集聚发展。
随后,榜单十席中拥有两个席位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《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的通知,指出要打造湛江水产预制菜美食之都。
上榜第六位的蔬菜之乡——寿光,也表示将围绕蔬菜预制菜、肉类预制菜、水产预制菜等三大产业链,谋划建设三个预制菜产业园。
榜单第八位的“绿色食品名城”莱阳则表示要发力打造“中国预制菜之乡”……
不难看出,“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”上榜的城市大多在谋划建设预制菜之都,这些区域多为全国蔬菜、水产等农业资源大省或食品产业加工强省。报告显示,榜单城市的预制菜产业规模均超过50亿元,各个基地将现有的产业园区或谋划的新建园区作为重点园区,积极强化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。
此外,多地政府表示要支持预制菜产业,纷纷发布相关支持政策。2021年10月,广东成立“广东中央厨房(预制菜)产业联盟”,举办广东预制菜双节营销。2022年3月,广东预制菜被写入《2022年省<政府工作报告>重点任务分工方案》。福建省商务厅发布“福建省首批预制菜创新企业名单”牵头“第2届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暨展会”,上海则着力打造以农业深加工为特色的都市中央厨房产业园区,河南省由农业农村厅牵头研究制定《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》……
可以预见的是,预制菜行业大格局未定,这意味着赛道中还暗藏着诸多的机遇,眼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加大了支持力度,预制菜企业和预制菜之都还将不断迭代,新一轮的角逐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