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赋能产业发展 西口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

中国日报网   2023-08-09 11:44:27

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——西口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东南角,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。受气候、交通条件的制约,西口村曾经一度是阿尔山贫困人口最多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。多年来,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下,西口村不仅实现了全村脱贫,而且走出了一条民俗、民宿、民居多元并举,生产、生态、生活有机融合的农文旅结合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——西口村


(资料图)

特别是近年来,西口村“两委”在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的指导下,通过深入分析西口村自然环境、社会因素,立足特色资源,关注市场需求,发展生态养牛特色优势农牧产业,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优势,不断为农牧支柱产业助力赋能、输送养分,初步形成了文旅融合、农牧结合发展态势,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,从根本上提升了西口村可持续发展能力。为今后更多乡村的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,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。

近两年,西口村乡村旅游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,旅游人次从2021年只有3000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1.9万人次;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22657.96元增长到2022年的40681.9元;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2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78万元,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。8月5日,文化和旅游部派驻西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玉洋说,西口村的发展离不开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共同努力。

坚持党建引领

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西口村以来,在部党组正确领导下,在部机关司局有力帮扶下,在北京东城区政府、中国国家画院、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协会等部门大力支持下,西口村坚持党建引领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、以文旅赋能产业发展,逐步建设成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村。

▲西口村乡村振兴纪实展厅

西口村经过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六年多努力,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充分依靠群团志愿组织,政风民风持续好转。西口村驻村工作队牢记驻村工作职责,建强村级党组织,进一步完善“双书记周例会”制度,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,提高“三会一课”工作实效,驻村第一书记认真给驻村工作队和村社全体干部讲党课,打造“西西学党史”主题党日品牌,强化同文化和旅游系统单位主题党日联建,以党建工作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,实现“党建+业务”深度融合。村党支部利用村集体经济建立突发严重困难户保障机制,确保脱贫后不返贫;落实西口村主街路灯照明全覆盖,争取中国工商银行低息信用贷款2100余万元,帮助村民发展产业。通过举办墙绘大赛,建设艺术乡村,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,村民素养不断提高,观念不断更新,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感、责任感,凝聚起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亲切感、信任感,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
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

在帮扶过程中,西口村精准找到生态养牛特色优势农牧支柱产业,形成产业链,打通致富路上的堵点。建立农畜示范提升体系,根据当地庭院经济实际情况,累计投入300余万元,购买200余头优质种牛,通过分包到户的模式进行养殖(重点分配给贫困户养殖)。目前,全村牛存栏量为1770余头,其中含繁育牛犊100余头。预计2025年末,全村各类牛存栏将达到4000头以上。通过种养结合、资源循环、生态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,逐步打响绿色、有机、精品的改良肉牛品牌。

▲黄玉洋探索种养结合的发展新模式

一是创新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。构建“肉牛+信贷+保险+奖补”的政策扶持体系,与中国工商银行阿尔山分行推出“兴农贷·旺种养”贷款服务,养殖户贷款年利率不超过4%,通过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,进一步激发养殖积极性。目前,累计投放贷款2100余万元,扶持养殖户近100户。大力推行养殖保险补助,针对保额为1万元/头的基础母牛保险,养殖户每头出资100元,村集体出资每头补助400元,有效降低养殖主体的养殖风险。

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。有效利用农田、青贮、秸秆、肉牛、牛粪进行生态有机种植养殖,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。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,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,改良西口村青贮饲料品种,使其更加适合西口村本地种植,平均高度近3米,全株玉米进行粉碎青贮做到“茎穗兼收”。这种饲料的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高、营养好、储存时间长,是肉牛生长、育肥阶段的优质饲料。现今处处“新绿”,撂荒地变“黄金田”,饲料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,避免了燃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,节省了购买饲料成本,极大提升了养牛利润。牛作为一种体形庞大的牲畜,具有食量大、粪污多的特点。以成年牛为例,一头牛每天大概可产生30公斤的粪便。为避免环境污染,通过畜禽粪污还田技术指导和服务,采取就地消纳、能量循环、综合利用方式变废为宝,全村预计共增施农家肥1200余亩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不仅降低肥料成本,而且提高农作物、青贮饲料品质、产量,为牛生长发育提供更高品质饲料,形成产业闭环,增加农民收入。同时,改变每户污水处理,引导农户将污水集中收治处理,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还田综合利用,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达到节水、环保目的。

三是放养与圈养相结合,提升牛肉品质。放养给牛群充分的运动空间,呼吸新鲜空气,可以促进牛机体的新陈代谢,提高抵抗力,降低发病率。圈养牛生长发育快,疾病少,产犊成活率高,积肥多,促进植被的恢复。采取这种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,努力规避单一饲养方式带来的不利因素,强化牲畜疾病防控,提升牛肉产量与品质,形成特色牛肉品牌。

一条独具特色的村域肉牛产业发展新路正在形成,一系列举措是西口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,遵循了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实现了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提升。一是村民致富热情高涨,生产牛犊归村民所有。二是村集体收益有保障,肉牛产权归村集体所有,每年收取稳定租金,带动村域庭院经济整体发展。三是村“两委”干事有动力,通过分包到户的模式,进一步强化了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。推动实行“积分银行”活动,村民通过参加志愿服务、在生活中讲文明树新风可在“积分银行”中存入积分并累计,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服务和物品,有利于营造全村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。

文旅赋能产业发展

文化和旅游部一以贯之支援帮扶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,深入推进举办阿尔山乡村墙绘艺术大赛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衍生产品、探索发展数字产业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、大力开展人才培训等工作,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、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,积极探索文旅赋能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、新举措。

▲西口村墙绘

一是组织举办多期人才培训班。为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优势,以文旅赋能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依托自身资源,邀请国内民宿、旅游推介、餐饮行业专家讲授民宿产业发展模式、旅游推介知识、餐饮烹饪技艺等,拓宽了阿尔山市旅游人才的知识视野,提升了职业能力,为阿尔山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。

二是举办“艺术让乡村更美——名家走基层艺术写生项目”。通过艺术家的画笔,重点推介包括阿尔山市在内的整个兴安盟的自然风光和地域风情。采风创作完成后,作品计划于9月中旬在中国国家画院进行展出,扩大阿尔山市的社会影响力。

三是持续开展墙绘艺术写生及数字村民项目。据介绍,在文化和旅游部协调帮助下,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在西口村创作完成2200平方米主题不同、风格各异的墙绘,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用艺术点亮乡村文化生活。通过数字藏品和“数字村民”计划,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,同时也让西口村乘着数字化的翅膀为更多人所知所识。

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协调下,村委会委托北京专业公司编制西口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、文化建设规划,为西口村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遵循。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餐饮品牌“西口十八碗”的基础上,推出西口旅游品牌“十八系列”。西口十八款(农副产品)、西口十八景(人文、自然景观)、西口十八表情(微信表情)成为游客来西口休闲打卡的“金招牌”。

据黄玉洋介绍。2022年6月,西口村幸福院民宿获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丙级民宿,改造建成14个房间和1个公共空间,围绕西口村农、林、牧三区特色,更好地满足了广大游客个性化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。

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
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规划,黄玉洋表示,西口村将立足现阶段社会经济情况及探索实践,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▲西口村

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。必须突出抓基层、强基础、固基本工作导向,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。一以贯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,充分发挥西口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充分发挥村“两委”、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头作用,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、走在前,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实践证明,群众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;支部强不强,还看“领头羊”。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善于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,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。

二是坚持由表及里,塑形铸魂。培养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,要从思想根源抓起。经过村党支部不断努力,西口村村民精神风貌得到改善。但彻底转变祖祖辈辈在社会生活、家庭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观念,是一项长期性、系统性、复杂性的工程,仍需要多措并举、循序渐进、长期坚持,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成效。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结合村民的文化程度、思想觉悟、生活状况等实际状况,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、教育,推行移风易俗,整治不良习俗。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优势,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、丰富乡村文化生活,通过先进文化活动不断熏陶、感染村民,推进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建设,使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、规则意识、集体意识、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,推动乡村社会焕发文明新气象。

三是坚持以人为本、共建共享。进一步增强村民自主发展能力,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一方面,出台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,让青年回得来、留得住、干得好,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另一方面,提升村民特别是青年村民在市场营销、产品开发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能力。发展壮大一支爱农牧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。培育和筛选一批善于学网懂网用网的新农人,帮助他们开展更多正能量、高质量、有流量、促销量的助农直播和产品营销,为本地特色农牧产品、特色旅游插上云翅膀。

四是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。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,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因地制宜、用好用活“千万工程”的浙江经验,借鉴典型乡村治理案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,持续推进升级改造农村基础设施,绿化、美化人居环境,实现村庄整洁、农家干净、环境优美、文明卫生,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
五是坚持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。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后,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防止返贫。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牧业生产相对现代农业的规模性生产,产出低、效率低、收益低,缺乏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,容易导致收入降低乃至出现返贫情况。西口村与相邻的几个村落,阡陌交通、鸡犬相闻,在自然环境、社会文化、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度。需要发挥产业协同带动作用。改善村落“各自为战”带来的农牧产业分布不集中、规模弱小局面,打破村落因农牧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的恶性竞争,整合形成现代农业区,引入规模化、标准化的现代经营和生产理念,实现特色农牧产品的高品质生产,培育农牧产品品牌,有效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和互补性优势。另外,实现资源有效整合。整合人才、资金、景观、土地等优势,提升区域性的产业发展水平,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与整合。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,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,农业用地和建筑用地合理利用。实现生态景观、村落建筑景观、文化景观、民间艺术实现串联和统筹规划,提升村落群的景区附加值。实现乡村文化、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,催生康养、体验、科普、餐饮等规模性产业的发展。

谈及西口村今后发展的愿景时,黄玉洋说,作为驻村工作者就是要千方百计让村集体壮大起来、乡村产业及招商动起来、乡村旅游红火起来、老百姓日子富裕起来。“希望西口村发展成为宜居、宜人,舒心、舒畅,富裕、富足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,这是我对西口村未来发展最大的祝福,也是最大的祝愿。”(图片由西口村党支部提供)

来源:中国日报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