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王真华我认识,以前跑货车经常遇到他在给公路做养护,那时候感觉看到他们,我们跑车都安心。”
“好多年了,我还记得他开拖拉机帮我拖谷子。”
(资料图)
……
在锦屏县,曾经跑过车的师傅或住在公路沿线年纪稍长的群众里,对名叫王真华的小伙印象深刻。
王真华的父亲是早期的公路养护工人,一辈子坚守在公路养护一线,为公路事业发光发热。受父亲影响,1991年,18岁的王真华就从父亲手里接过公路养护的接力棒,成为了天柱公路管理段的一名一线养护工人,是名副其实的“路二代”。
事实上,“路二代”算不上一个好的称谓。在过去,公路养护工作又脏又累,住在偏远的道班,回家难,顾家更难,只有养护工人的子女愿意继续干这份差事。
“到锦屏工作以后,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回家难,九十年代的交通比现在差太多,从锦屏想回趟家要走上一天的路。”王真华感慨地说道。
记者了解到,由于锦屏县没有设置公路管理段,一直以来,锦屏县境内的多条公路都是由天柱公路管理段负责。因此,王真华进入公路段工作后,就辗转在锦屏的各条公路上“战斗”,也是从那时开始,他把对公路事业的热情,全部奉献给了锦屏这片土地。
王真华在抗凝一线撒环保融雪剂
在九十年代,没有先进的设备,修补坑槽、清扫路面、修剪路边杂草等全靠人力,干的都是重体力活,条件异常艰苦。锦屏县境内有G242、S312、S505等多条国省道,连接起锦屏全县的交通网络,公路安全畅通的保障压力不小。
“当时锦屏有铜鼓、敦寨等6个道班,每个道班都有十多个养护工人,我在铜鼓时,经常要在铜鼓至敦寨的那段路上打路肩(车辆碾压后堆积在路两边和中间的淤泥,要及时清理保持路面平整),一整天下来满身灰尘,只能看到两个眼睛。”王真华回忆道。
以道班为家,以养路为业。公路养护工人每天耐心地在公路上巡视,也渐渐与公路沿线的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谊。
“道班生活艰苦,周边的群众都看在眼里,常常会给我们送些吃的用的,农忙的时候,我们也会到田间地头帮群众抢秋收,和群众来往多了有的相处得更像亲人。”王真华表示,工作原因很少回家,反而和公路沿线群众见到的时间更多。
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,养护公路实现了机械化,道班退出公路发展历史,公路养护工人不再吃住都在道班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的公路环境也向“畅安舒美绿”转变。
王真华操作机器作业,和同事配合修剪公路边上绿植
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因为在锦屏境内150多公里(G242约60公里,S312约60公里,S505约30公里)的公路沿线上,有他挥洒过汗水填上的路坑,有他亲手种在公路旁的夹竹桃,也有与他在路上互相帮助过的“亲人”……
“时间过得太快,转眼我都工作30多年了,看着养护过的公路从县道变成了国道,就像现在的锦屏,发展得也越来越好了,我打心里觉得高兴。”王真华如是说。
242国道锦屏境内的风景
现如今,公路养护的工作逐渐交给养护企业来打理,或许以后公路养护会变成机械作业,但是对王真华来说,不变的是每天在公路上的巡视,是许多像他一样的公路养护工人,一辈子的热爱与坚守。
锦屏县融媒体中心 罗国梅
通讯员 彭茂乾
编辑 龙丹丹
二审 杨新凤
三审 姜佳信